【政绩观是什么意思】“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在履职过程中对“什么是政绩、如何创造政绩”的基本看法和价值取向。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履职能力,更直接影响到地方的发展方向和群众的切身利益。正确的政绩观应当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注重长远发展,避免急功近利。
一、政绩观的基本内涵
概念 | 内容 |
定义 | 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对“政绩”的理解、追求和评价标准。 |
核心 | 以民为本,注重实效,追求可持续发展。 |
目的 |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误区 | 重形式轻实效、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发展、重数据轻民生等。 |
二、政绩观的重要性
1. 影响政策制定:政绩观决定领导干部在决策时关注的重点,是否贴近实际、符合民意。
2. 引导工作方向:良好的政绩观有助于推动工作更加务实、科学、高效。
3. 塑造政府形象:干部的政绩观直接关系到政府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
4. 促进社会和谐:正确政绩观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形象工程”,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三、常见的政绩观误区
误区类型 | 表现形式 | 后果 |
追求表面政绩 | 重视汇报材料、数据好看,忽视实际效果 | 导致资源浪费,脱离群众 |
忽视长远发展 | 只看眼前利益,不考虑可持续性 | 造成生态破坏、经济结构失衡 |
脱离群众基础 | 不关心百姓需求,只追求上级认可 | 削弱政府公信力,引发矛盾 |
个人主义倾向 | 把政绩当成个人升迁工具 | 损害公共利益,助长腐败 |
四、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建议
方面 | 具体措施 |
坚持人民立场 | 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标准 |
注重实事求是 | 不搞虚假数据,不做“面子工程” |
强化责任担当 | 敢于面对问题,勇于承担责任 |
推动制度建设 | 完善考核机制,防止“唯GDP论” |
加强思想教育 | 提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
五、总结
“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的核心理念之一。一个正确的政绩观,不仅体现了干部的责任意识和为民情怀,更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政绩观,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