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威王之时喜隐原文及译文】一、
《齐威王之时喜隐》出自《史记·滑稽列传》,讲述了齐威王时期,一位名叫淳于髡的贤士以“隐语”方式劝谏齐威王的故事。文章通过寓言的形式,展现了淳于髡的智慧与机敏,以及齐威王善于纳谏、明辨是非的性格特点。
故事中,淳于髡用“飞鸟”“大鸟”等隐喻,暗示齐威王应勤政爱民、广纳忠言,而非沉迷享乐。齐威王听后幡然醒悟,最终励精图治,使齐国强盛起来。这篇文章不仅体现了古代政治文化中的讽谏传统,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君臣之道”的重要性。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原文 | 译文 |
齐威王之时,喜隐。 | 齐威王在位的时候,喜欢讲隐语。 |
臣闻之,王者不虚,而亡国不虚。 | 我听说,称王的人不会空虚,而亡国的君主也不会空虚。 |
大王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蜚,不知其何也? | 大王有一只大鸟,停在宫庭里,三年没有飞走,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
王曰:“此鸟不蜚,则已;蜚则冲天;不鸣,则已;鸣则惊人。” | 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就算了,一飞就能冲上天空;不叫就算了,一叫就能震惊世人。” |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 | 于是齐威王召见了七十二个县令,奖赏了一人,诛杀了一个人。 |
奉邑三万,以为左右,无事者得食。 | 将奉邑的三万赋税,分给左右侍从,没有事情做的人也可以领取食物。 |
于是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不宾服。 | 从此齐国治理得非常好,诸侯听到后,没有不归顺的。 |
三、文章要点归纳
1. 主题明确:文章通过隐语形式劝谏君主,强调君主应勤政爱民。
2. 人物形象鲜明:淳于髡机智善辩,齐威王知错能改。
3. 寓意深刻:以“大鸟”比喻君主,暗含“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道理。
4. 历史价值: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风貌和士人进谏的方式。
四、结语
《齐威王之时喜隐》虽篇幅短小,却寓意深远,是古代政治智慧与语言艺术相结合的典范之作。它不仅展示了淳于髡的才华,也体现了齐威王的明察与包容。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领导者应具备远见与自省能力,同时也要善于听取不同声音,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