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遇三余文言文翻译是怎样的】《董遇三余》是一篇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的文言短文,讲述了东汉末年学者董遇勤奋好学、利用闲暇时间读书治学的故事。文章虽短,但寓意深刻,体现了古人对学习和时间管理的重视。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内容和意义,以下将从原文、翻译、总结及表格形式进行详细说明,帮助读者全面掌握其内容。
一、原文
> 董遇者,字季直,弘农人也。性谨厚,好学。常与人共买书,每得一书,必先读之,然后卖与人。人问其故,曰:“吾欲以余时读之。”遂为儒生所敬。
二、白话翻译
董遇,字季直,是弘农人。他性格谨慎忠厚,非常喜欢学习。常常和别人一起买书,每次得到一本书后,总是先自己读完,然后再卖给别人。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想用剩下的时间来读书。”于是被当时的儒生们所尊敬。
三、
董遇的故事体现了“善用时间”的精神。他并不因为赚钱而放弃学习,反而在忙碌之余依然坚持读书,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文中“三余”指的是利用空闲时间(如冬日、夜晚、农闲)来读书,强调了“勤学不辍”的重要性。
四、关键点总结表
项目 | 内容说明 |
作者 | 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
人物 | 董遇,字季直,弘农人 |
性格特点 | 谨慎忠厚,勤奋好学 |
行为表现 | 与人共买书,先读再卖,用“余时”读书 |
核心思想 | 善用时间,勤于学习,不因琐事而荒废学业 |
精神内涵 | 强调“三余”精神——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学习 |
启示 | 鼓励人们珍惜时间,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
五、结语
《董遇三余》虽然篇幅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学习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或正式时间,而是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积累知识。这种“三余”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