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遇三余文言文翻译】《董遇三余》是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附录中的一段记载,讲述的是三国时期学者董遇在闲暇时间勤奋学习的故事。文章虽短,但寓意深刻,强调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的重要性。
一、原文与白话翻译
原文:
董遇者,字季直,少孤,好学。冬夏不废,常从人借书。或问:“何以治学?”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问:“若无书可读,何以学?”曰:“当以三余。”
白话翻译:
董遇,字季直,年幼时父母双亡,但他非常好学。无论冬天还是夏天,他都不放弃学习,常常向别人借书来看。有人问他:“你怎样才能学好呢?”他说:“读书读一百遍,书中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又有人问他:“如果没书可以读,怎么办?”他回答:“那就利用‘三余’的时间。”
二、
董遇的“三余”是指利用三种空闲时间来学习:冬日农闲、夏日农忙之余、以及夜晚休息之时。他主张即使在没有书籍的情况下,也要善于利用时间,把零碎时间变成学习机会。
这种精神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时间的珍视。董遇不仅自己勤奋好学,还通过自己的经历鼓励他人珍惜时间、坚持学习。
三、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文章出处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附录 |
作者 | 陈寿(史学家) |
主人公 | 董遇,字季直 |
核心思想 | 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勤于读书 |
“三余”含义 | 冬、夏、夜三段时间 |
学习态度 | 好学、不畏困难、善于利用时间 |
翻译要点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反复阅读的重要性 |
启示意义 | 鼓励后人珍惜时间,持之以恒地学习 |
四、结语
“董遇三余”不仅是古代学者的学习典范,更是现代人值得借鉴的精神财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仍然是每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董遇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用心,任何时间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