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共戴天之仇什么意思】“不共戴天之仇”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仇恨极深、无法和解的敌人关系。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那种生死相争、势不两立的敌对状态。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共戴天之仇 |
拼音 | bù gòng dài tiān zhī chóu |
释义 | 形容仇恨极深,无法和解,甚至愿意以命相搏的敌对关系。 |
出处 | 《左传·隐公十一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后世引申为“不共戴天”)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强调敌我之间的极端对立。 |
近义词 | 势不两立、水火不容、仇深似海 |
反义词 | 和睦相处、情同手足、亲密无间 |
二、成语背景与来源
“不共戴天”最早出自《左传》,原意是指人与神之间不能共存于同一片天空之下,后来引申为敌人之间无法共存、彼此仇视的状态。在古代战争中,这种仇恨往往源于家族恩怨、国恨家仇等。
例如,在历史上的许多战役中,两个敌对国家或家族之间,常常因为多年的战争、杀戮而结下深仇大恨,最终演变成“不共戴天”的局面。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例子 |
历史故事 | 比如春秋时期的晋楚争霸,两国之间多次交战,仇恨深厚,堪称“不共戴天之仇”。 |
文学作品 | 在小说或影视剧中,常用来描写主角与反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
日常生活 | 虽然较少用于日常口语,但在表达强烈敌意时,也可借用此成语增强语气。 |
四、总结
“不共戴天之仇”是一个极具情感色彩的成语,表达了极其强烈的仇恨情绪。它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刻的对立,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忠义、复仇等价值观的重视。在现代语境中,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依然值得我们深入理解。
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形式的展示,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不共戴天之仇”的含义、来源及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