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共戴天的意思是什么】“不共戴天”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极深的仇恨或对立关系。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历史典故,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共戴天 |
拼音 | bù gòng dài tiān |
出处 | 《左传·隐公十一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其子曰:‘不共戴天。’” |
含义 | 形容仇恨极深,不能共存于同一片天空之下,比喻敌对情绪达到顶点,无法调和。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敌人、仇人之间的对立关系,也可用于比喻强烈的矛盾冲突。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不共戴天”最早出自《左传》,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卫国公子州吁杀害其兄卫桓公后,被卫国人民所讨伐的故事。其中提到“其子曰:‘不共戴天。’”,意思是说州吁的儿子表示自己与州吁势不两立,不愿与其同在一片天空下生存。
后来,“不共戴天”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的成语,广泛用于文学、影视、日常表达中,用来形容极端的敌对关系。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势不两立、水火不容、誓不两立 |
反义词 | 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
四、使用场景举例
1. 历史人物之间
- 例句:秦始皇与六国之间可谓不共戴天,最终被统一于秦朝之下。
2. 现代生活中的矛盾
- 例句:两人因利益冲突,早已不共戴天,再无合作可能。
3. 影视作品中
- 例句:剧中两位主角因家族恩怨,彼此不共戴天,最终展开生死对决。
五、总结
“不共戴天”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强调的是仇恨之深、对立之烈,常用于描述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它不仅体现了汉语语言的丰富性,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于忠诚、复仇、正义等价值观的重视。
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具体语境合理运用,避免过度夸张或误用。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有助于更准确地掌握其含义与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