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于奔命的故事和含义简短】“疲于奔命”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形容人为了应付不断出现的问题或压力而四处奔波、身心俱疲的状态。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个人的外在忙碌,也反映了内心的焦虑与无力感。
一、故事背景
“疲于奔命”最早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当时晋国的将领荀林父在战败后,因担心被责罚,不得不日夜赶路,试图向国君解释情况,结果一路奔波,疲惫不堪。这种状态就被后人称为“疲于奔命”。
二、成语含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疲于奔命 |
| 拼音 | pí yú bēn mìng |
| 释义 | 形容人为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而忙得不可开交,身心俱疲,没有喘息的机会。 |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五年》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工作、生活中的过度劳累或无序状态。 |
| 近义词 | 忙得不可开交、焦头烂额、手忙脚乱 |
| 反义词 | 从容不迫、悠闲自得、游刃有余 |
三、现实意义
在现代生活中,“疲于奔命”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常态。无论是职场竞争、家庭责任,还是社会压力,人们常常处于一种持续忙碌的状态,缺乏休息和调整的时间。这种状态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因此,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适当放松,是避免“疲于奔命”的关键。
四、总结
“疲于奔命”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写照。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也要关注自身的节奏和健康,避免陷入无休止的忙碌中。只有平衡好工作与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