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蚍蜉撼树的含义】“蚍蜉撼树”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原意是说蚂蚁(蚍蜉)试图摇动大树,比喻力量微弱却妄图动摇强大的事物,形容不自量力、徒劳无功的行为。
一、成语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蚍蜉撼树 |
| 拼音 | pí fú hàn shù |
| 出处 | 《庄子·逍遥游》:“吾尝见一人,其形甚小,其志甚大,欲以一臂之力,撼泰山之巅。”后人引申为“蚍蜉撼树”。 |
| 含义 | 比喻力量微弱的人或事物企图动摇强大的目标,行为不自量力,注定失败。 |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或讽刺那些不切实际、盲目自信、试图做不可能之事的人。 |
| 近义词 | 不自量力、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
| 反义词 | 量力而行、知难而退、审时度势 |
二、成语故事与演变
“蚍蜉撼树”最早来源于《庄子》中的寓言故事,虽然原文中并没有直接使用“蚍蜉撼树”这个词语,但后人根据其中“以一臂之力撼泰山”的说法,逐渐演化出这一成语。
在古代文学中,这一成语常被用来劝诫人们要认清自己的能力,不要好高骛远。例如,在《左传》等历史文献中,也曾出现类似的表达方式,强调“量力而行”的重要性。
三、现代应用与意义
在现代社会,“蚍蜉撼树”常被用来形容以下几种情况:
- 个人层面:一个人试图挑战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比如普通人挑战企业巨头。
- 组织层面:小公司试图颠覆行业巨头,或小团体试图改变制度。
- 政治层面:某些势力试图推翻稳固的政权或社会结构。
尽管这些行为可能出于理想或正义,但从现实角度看,往往因力量悬殊而难以成功,甚至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四、总结
“蚍蜉撼树”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不仅表达了对不自量力行为的批判,也提醒人们在面对强大目标时应保持清醒的认知。它既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 总结要点 | 内容 |
| 成语来源 | 《庄子·逍遥游》 |
| 核心含义 | 力量微弱却妄图动摇强大事物 |
| 使用场景 | 批评不自量力、盲目行动的行为 |
| 现代意义 | 强调量力而行、认清现实的重要性 |
| 文化价值 | 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现实指导意义 |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