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蚍蜉是什么意思】“蚍蜉”是一个汉语词语,源自古代文献,常用于比喻力量微小、无法撼动强大事物的个体或群体。在现代语境中,“蚍蜉撼大树”已成为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不自量力、试图挑战强大力量的行为。
一、
“蚍蜉”原指一种小蚂蚁,后来被引申为微不足道的力量。在成语“蚍蜉撼大树”中,它象征着弱小者对强大者的挑战,带有贬义色彩,表示这种行为往往徒劳无功。
该词常见于文学作品、成语典故和日常表达中,用于批评那些不切实际、盲目自信的行为。
二、表格展示
|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比喻意义 | 现代用法 |
| 蚍蜉 | 小蚂蚁,比喻微小的力量 | 《诗经·豳风·七月》 | 用于比喻弱小者 | 微不足道、难以成事 | 常用于批评不自量力的行为 |
| 蚍蜉撼大树 | 比喻弱小者挑战强大者 | 《荀子·劝学》 | 成语使用 | 不自量力、徒劳无功 | 多用于讽刺或警示 |
三、延伸说明
“蚍蜉撼大树”这一说法最早可追溯至《荀子·劝学》,后在唐宋诗词中广泛使用,如韩愈《调张籍》中“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进一步强化了其贬义色彩。
在现代语境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告诫人们要正确认识自身能力,避免盲目挑战超出自身实力的目标。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蚍蜉”虽字面简单,但背后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了解这个词,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理性地看待自身的定位与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