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主人公是谁】“不耻下问”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但更常见的是引用孔子的弟子子贡与孔子之间的对话,其中提到“君子不耻下问”,意指君子不以向地位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不耻下问”的主人公一般被认为是孔子,或者是他的弟子如子贡等。
不过,从成语本身来看,其核心思想是倡导谦虚好学的精神,而不是特指某一个人。但在传统解读中,孔子常被视为这一精神的代表人物。
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耻下问 |
出处 | 《论语·公冶长》、《论语·子张》等 |
含义 | 不以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形容人谦虚好学。 |
主人公 | 孔子(或其弟子如子贡) |
核心思想 | 谦虚、好学、尊重他人知识 |
现代应用 | 鼓励人们保持开放心态,乐于学习和请教 |
补充说明:
虽然“不耻下问”并非专指某一个人,但在古代文化中,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广泛视为“好学”和“谦逊”的典范。因此,在许多解释中,他被视为这一成语的“主人公”。此外,孔子的弟子如子贡、颜渊等,也常被提及与该成语相关联。
在实际使用中,“不耻下问”多用于赞美他人虚心求教的态度,而非强调某个具体人物。因此,它更像是一种精神象征,而非历史人物的专属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