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鸡鸣狗盗”是一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本领低劣、技艺平庸的人。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个典故,与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密切相关。
一、成语来源
“鸡鸣狗盗”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故事讲的是齐国的孟尝君在秦国被扣留,处境危急。他的门客中有一位擅长学鸡叫的人,他模仿鸡叫骗开了城门;另一位门客则会装狗偷东西,成功地从秦宫中偷出了珍贵的白玉璧。两人凭借各自的“小技”,帮助孟尝君逃出秦国,化险为夷。
这个故事原本是赞扬孟尝君善于用人、门客中有能人异士的,但后来“鸡鸣狗盗”逐渐演变为贬义词,用来讽刺那些只懂些雕虫小技、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二、相关历史人物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鸡鸣狗盗 |
出处 | 《史记·孟尝君列传》 |
故事背景 | 战国时期,孟尝君被秦王扣留 |
主要人物 | 孟尝君、门客(擅长鸡鸣者、狗盗者) |
历史人物关联 | 孟尝君(田文) |
成语含义 | 原指有特殊技能之人,后多用于贬义,指技艺低劣者 |
三、总结
“鸡鸣狗盗”这一成语虽然最初带有褒义,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但在后世演变中,更多地被用作贬义,形容那些只有一技之长、缺乏真才实学的人。而这个成语的出处,与战国时期的著名贵族——孟尝君密切相关。他在历史上以礼贤下士著称,门下宾客众多,其中不乏奇人异士,正是这些人的“鸡鸣狗盗”之术,帮助他脱险。
因此,“鸡鸣狗盗”与孟尝君这一历史人物有着直接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