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出自哪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古语,常用来形容人们按照自然规律生活、劳作与休息的状态。这句话虽然常见,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它的确切出处。以下是对这句话来源的详细梳理与总结。
一、原文出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早出自《帝王世纪》。这是一部记载上古至汉代帝王事迹的历史文献,由西晋时期的皇甫谧所著。原文如下:
> “帝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之于负夏。其民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舜帝在未登基前的生活状态,他与百姓一同劳作,过着朴素而规律的生活。
二、后世引用与演变
尽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初见于《帝王世纪》,但后来被广泛引用和传播。例如:
- 《击壤歌》:相传是尧时的一位老人所作,其中也有类似表达:
>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这首歌谣进一步推广了这种生活方式,成为古代农耕社会的理想化写照。
- 《诗经》与《论语》等经典中虽未直接出现此句,但其思想与儒家提倡的“安分守己、顺应自然”的理念一致,因此被后人广泛接受和传承。
三、文化意义与现实应用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帝王世纪》(西晋·皇甫谧) |
| 原始含义 | 描述古代人民按自然节律劳作与休息的生活方式 |
| 引申意义 | 表达一种简单、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 |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形容农民劳作、倡导回归自然或自律生活 |
| 文学影响 | 被后世诗词、散文广泛引用,成为描写田园生活的常用意象 |
四、结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仅是一句古老的农耕生活写照,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它强调顺应自然、勤劳自足的生活方式,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文化价值来看,这句话都值得我们深入理解和传承。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语句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或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启示,可继续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