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校训是什么】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其校训不仅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了解清华校训的内涵和来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所名校的文化底蕴与教育理念。
一、清华校训简介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句话出自《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君子应效法天地,不断自我完善,增强自身能力(自强不息),同时培养宽广的胸怀与高尚的品德(厚德载物)。
这一校训由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于1914年提出,并被清华大学采纳为校训,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
二、校训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校训名称 |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 出处 | 《周易》 |
| 提出者 | 梁启超(1914年) |
| 含义 | • 自强不息:不断努力、奋发向上 • 厚德载物:包容万物、修养品德 |
| 适用对象 | 全体师生员工 |
| 精神内涵 | 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并重,追求卓越与和谐 |
三、校训的意义与影响
“自强不息”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进取,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厚德载物”则强调一个人不仅要有能力,更要有道德,能够承担社会责任,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在清华校园中,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活动,校训都深深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它不仅是学术追求的目标,更是做人做事的准则。
四、结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清华大学长期以来坚持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精神。它提醒每一位清华人,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品德修养,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通过了解清华校训的背景与意义,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认识这所大学的精神内核,也能从中汲取力量,用于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