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训十六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源自《周易》中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十六个字不仅体现了清华大学的精神内核,也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
一、校训
“自强不息”强调的是不断自我提升、不懈奋斗的精神。它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勇于面对困难,持续追求进步。“厚德载物”则强调培养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要求人们具备包容万物、承担重任的能力。
这两句话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清华大学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既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也要有博大精深的道德修养。
二、校训内涵解析
| 词语 | 含义 | 寓意 |
| 自强不息 | 不断自我完善、努力进取 | 鼓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
| 厚德载物 | 宽厚仁爱、包容万物 | 强调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
三、校训在清华的发展意义
自1914年梁启超先生在清华演讲中首次提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来,这句校训便成为清华大学精神的象征。它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的价值观,也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多个方面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自强不息”激励着清华人不断探索未知、勇攀高峰;而“厚德载物”则提醒大家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不忘修身立德,做一个有担当、有温度的人。
四、结语
“清华大学校训十六字”不仅是清华人的精神指引,也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成功,不仅在于成就事业,更在于塑造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