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原文翻译及赏析】一、
《岂曰无衣》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充满战斗豪情与同袍情谊的诗歌。全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战士们在战乱中相互扶持、共赴国难的精神风貌。其语言质朴而富有感染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团结一致、英勇抗敌的集体精神。
本诗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也体现了先秦时期战争文化中的士气与信念。它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
二、原文、翻译与赏析对照表
| 内容 | 原文 | 翻译 | 赏析 |
| 第一段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 谁说没有战衣?我和你共穿一件战袍。君王要出兵打仗,我们修整好武器,和你一起共同对敌。 | 这段诗以反问起笔,强调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同袍”“同仇”体现出一种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精神。 |
| 第二段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 谁说没有战衣?我和你共穿一件内衣。君王要出兵打仗,我们修整好矛戟,和你一起行动。 | “同泽”指共用内衣,进一步深化了战友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偕作”则表现出共同参与战斗的决心。 |
| 第三段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 谁说没有战衣?我和你共穿一条战裤。君王要出兵打仗,我们修整好铠甲兵器,和你一起前行。 | “同裳”再次强化了战友间的平等与团结。“偕行”表明无论前路多么艰险,都将并肩同行。 |
三、整体评价
《岂曰无衣》虽篇幅短小,但情感充沛,语言凝练。它不仅描绘了战争场景,更传达出一种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这种精神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不断被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象征。
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思想内涵来看,《岂曰无衣》都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和传颂的经典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