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漶词语的解释及出处】在汉语中,“漫漶”是一个较为少见但具有文学色彩的词语,常用于描述文字、图像或事物因时间久远而模糊不清的状态。本文将对“漫漶”一词进行详细解释,并结合其出处进行说明。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用法 |
漫漶 | màn huà | 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 多用于描述古籍、碑文、字迹等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的现象 |
“漫漶”一词主要表示事物因时间流逝或自然侵蚀而变得模糊、难以辨识。它常用于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强调一种朦胧、含蓄的意境。例如,在描写古碑、旧书或壁画时,常用“漫漶”来形容其字迹或图案的模糊状态。
二、出处与用法示例
出处 | 文献/作者 | 示例句子 | 释义 |
《后汉书·王符传》 | 范晔 | “其文漫漶,不可尽知。” | 古代文献的文字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 |
《全唐诗·李商隐》 | 李商隐 | “石上苔痕漫漶,犹似当年笔意。” | 描述石刻上的文字因风化而模糊。 |
《红楼梦》 | 曹雪芹 | “那幅画虽已漫漶,仍可看出几分神韵。” | 用于形容绘画作品因时间久远而模糊不清。 |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漫漶”不仅出现在古代典籍中,也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尤其在描写历史遗迹、古物或艺术作品时,用来表达一种沧桑感和怀旧情绪。
三、总结
“漫漶”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语,主要用于描述因时间久远而导致的模糊不清状态。它常见于古籍、碑刻、书画等文化遗产的描述中,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了解这一词语的含义和出处,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古典文献或欣赏传统文化时,更好地把握其中的意境与情感。
通过表格形式的整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掌握“漫漶”的语义、用法及其在不同文献中的体现。这种词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也反映了古人对时间、记忆与传承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