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腕长叹出处于哪里】“扼腕长叹”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表达对某件事情的惋惜、遗憾或不满。这个成语的出处在古代文献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了解它的来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使用场景。
一、
“扼腕长叹”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是司马迁在描写项羽失败时所用的表达方式。该成语的意思是用手握着手腕,发出长长的叹息,形容因事态发展不如意而感到极度惋惜或痛心。它多用于描述对历史事件、个人命运或重大决策的感慨。
在现代汉语中,“扼腕长叹”常用于文学作品、新闻报道或日常交流中,用来表达对某些事情的无奈与遗憾。虽然其语义较为沉重,但在恰当的语境下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二、出处一览表
成语 | 出处原文 | 出处典籍 | 作者 | 释义 |
扼腕长叹 | “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遂与吕马童等四骑遁走。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 《史记·项羽本纪》 | 司马迁 | 形容因事态发展不如意而发出深深的叹息,表示惋惜或痛心 |
三、拓展说明
虽然“扼腕长叹”直接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但具体是哪一段话?实际上,原文中并未直接出现“扼腕长叹”四个字,而是通过项羽悲壮的歌声和行为,间接体现出这种情绪。后人根据项羽的悲情表现,将“扼腕长叹”作为对其情感的一种概括性表达。
因此,在引用该成语时,通常会结合《史记》中项羽的故事来解释其背景和情感内涵。
四、结语
“扼腕长叹”作为一个富有感情色彩的成语,不仅承载了历史的厚重感,也反映了人们对命运、成败的深刻思考。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日常表达,它都能有效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共鸣。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的出处或用法,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