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原文】一、文章概述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篇,讲述的是东汉末年战乱时期,华歆与王朗一同乘船避难,途中遇到一个人请求搭船同行,两人对此有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式。通过这个故事,作者表达了对“信义”与“责任”的思考,展现了人物在危难中的道德选择。
故事虽短,但寓意深刻,反映了古人对于“仁义”与“诚信”的重视,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二、
项目 | 内容说明 |
出处 | 《世说新语·德行》 |
人物 | 华歆、王朗 |
背景 | 东汉末年战乱,百姓避难 |
事件 | 两人乘船避难,遇一人求同舟,华歆拒绝,王朗答应 |
结果 | 后遇追兵,王朗想抛弃那人,华歆坚持不弃 |
主题 | 道德选择、信义与责任 |
启示 | 一时的便利可能带来更大的负担,真正的君子应坚守道义 |
三、原文节选(简要)
>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朗欲舍所携者。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而逃。
四、人物分析
人物 | 行为表现 | 性格特点 | 道德评价 |
华歆 | 拒绝让渡,后坚持不弃 | 谨慎、重信义 | 坚守道义,有责任感 |
王朗 | 初允后弃 | 短视、随性 | 缺乏坚定信念 |
五、总结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虽然篇幅简短,却蕴含了深刻的伦理思考。它告诉我们,在面对诱惑或困境时,真正考验人的不是一时的方便,而是内心的良知与道义。华歆的行为体现了儒家提倡的“仁爱”与“守信”,而王朗的转变则警示人们不能因一时之利而放弃原则。
这篇文章不仅是古代文学的典范,更是现代人反思自身行为与价值观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