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旁李苦的出处】“道旁李苦”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故的成语,常用来比喻不被重视、无人问津的事物或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世说新语·雅量》,是魏晋时期的一则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才华与机遇之间关系的思考。
一、
“道旁李苦”这一典故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智慧与命运的故事。故事中,一位少年在路边看到一棵结满李子的树,众人争相摘取,唯独他不动声色,认为“李苦”,因而未去采摘。后来人们才明白,这棵李子虽然看似甜美,实则因环境恶劣而味苦,因此无人敢食。这个故事寓意深刻,强调了观察力和判断力的重要性,也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该典故被后人广泛引用,用来形容那些有远见、不随波逐流的人,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被表象迷惑,要善于辨别事物的本质。
二、表格:道旁李苦的出处及含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道旁李苦 |
出处 | 《世说新语·雅量》 |
原文出处 |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诸儿竞走取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
故事背景 | 魏晋时期,王戎七岁时与同伴出游,见路边李树果实累累,其他孩子争先采摘,唯独王戎不为所动。 |
寓意 | 强调观察力、判断力,以及不盲从、独立思考的精神;也暗示表面光鲜未必真实。 |
后世影响 | 成为文学与教育中的经典案例,用于教导人们要善于分析、理性判断。 |
三、结语
“道旁李苦”虽简短,却蕴含丰富的哲理。它不仅是一则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在当今信息纷繁的时代,这种“不随波逐流”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避免被表象所迷惑,做出更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