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原文翻译及赏析】《陌上桑》是汉代乐府诗中的一篇著名作品,讲述了一位采桑女子在田间劳作时,遇到使君(官员)的调戏,她机智应对、坚决拒绝的故事。全诗语言生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展现了古代女性的智慧与尊严。
一、
《陌上桑》通过一个简单而富有戏剧性的场景,刻画了采桑女罗敷的美丽、聪慧和坚定。她不仅容貌出众,更有着不畏权势、坚守节操的高尚品格。诗中通过她的言辞与行为,表达了对世俗偏见的反抗,以及对美好品德的赞美。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耀着秦家的楼阁。 |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秦家有个美丽的女子,名叫罗敷。 |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 罗敷擅长养蚕织布,在城南的角落采桑。 |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 她用青丝系着篮子,用桂枝做提手。 |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 路过的行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摸胡子。 |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鞘头。 | 年轻人看见罗敷,摘下帽子戴在头上。 |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 使君从南边过来,五匹马拉住车不前。 |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妇。 | 使君派小吏去询问,这是谁家的女子? |
“本是长安市,家住洛阳城。” | “我是长安人,住在洛阳城。” |
“十五颇有余,十六初成妆。” | “十五岁已经很美,十六岁刚刚打扮好。” |
“三十亦能织,四十还能书。” | “三十岁还能织布,四十岁还能写字。” |
“妾不堪驱使,徒以太守故。” | “我不愿意被驱使,只是因为你是太守。” |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 “我希望有一个真心的人,白头偕老不分离。” |
“罗敷前致辞,使君谢之曰:‘古来有此事,今乃见其人。’” | 罗敷上前说:“使君您请回吧,古人常说有这样的事,今天才见到真人。” |
三、赏析要点
项目 | 内容 |
主题思想 | 表达对女性独立人格的尊重,批判社会对女性的物化与压迫。 |
人物塑造 | 罗敷聪明、机智、坚定,体现了古代女性的智慧与尊严。 |
语言风格 | 朴实自然,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节奏明快。 |
艺术手法 | 运用了对比、夸张、对话等手法,增强了表现力。 |
社会意义 | 反映了汉代社会对女性地位的重视与歧视并存的现象。 |
四、结语
《陌上桑》虽是一首短诗,却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它不仅是对一位美丽女子的赞颂,更是对人性尊严与道德操守的呼唤。通过罗敷的形象,诗人传达了对真挚情感与人格独立的追求,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