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悲秋常作客”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全诗为: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孤独无依、年老体衰的复杂情感,是杜甫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下面将从背景、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字面意思是:在遥远的秋天,我常常是一个漂泊的旅人。这里的“万里”不仅指空间上的遥远,也暗示了人生的漫长与漂泊;“悲秋”则是对季节变化引发的感伤情绪的表达;“常作客”则道出了诗人长期在外、无法安定的生活状态。
杜甫一生历经战乱、流离失所,这首诗写于他晚年(公元767年),当时他已年近六十,身体多病,生活困顿。此时的他,远离故土,孤身一人,面对秋天的萧瑟景象,内心充满苍凉与无奈。
二、内容要点总结表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杜甫《登高》 |
诗句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作者背景 | 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晚年漂泊西南 |
诗歌创作时间 | 公元767年(大历二年) |
诗句含义 | 表达诗人长期漂泊、孤独无依、年老体衰的感慨 |
意境 | 秋天的萧瑟、人生的艰难、思乡之情 |
艺术手法 |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凝练 |
情感基调 | 悲凉、沉郁、苍劲 |
文化意义 | 展现唐代文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
三、结语
“万里悲秋常作客”不仅是杜甫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一个缩影。它承载着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时代动荡的无奈。这种深沉的情感与精湛的艺术表现,使得这句诗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之作。
如需进一步分析整首《登高》或探讨杜甫其他作品,可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