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心如水出处于哪里】一、
“臣心如水”这一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内心纯净、忠诚、清白无瑕。其出处可追溯至古代文学典籍,尤其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有关。该词在历史文献和诗词中被多次引用,用以表达对忠贞不渝品质的赞美。
本文将从出处、含义、相关诗词及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梳理,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内容,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臣心如水”的来源与意义。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臣心如水 |
出处 | 《全唐诗·杜甫》中“君不见,朝歌夜哭亦何为?愿得此身长报国,甘心死作忠臣。”(注:此为后人引申使用,具体出处存在争议) 更常见说法源自《旧唐书·李泌传》:“臣心如水,虽万死不辞。” |
含义 | 形容人内心纯洁、忠诚、坚定,不为外物所动,有忠于国家、忠于信仰之意。 |
相关诗词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虽未直接使用“臣心如水”,但体现忠君思想)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忠贞不渝的精神) |
文化背景 | 历代文人常用“心如水”比喻清廉、正直、无私,是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体现。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文学作品、演讲或文章中,强调忠诚、坚守信念的重要性。 |
三、结语
“臣心如水”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个经典表达,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忠贞品格的推崇,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无论是古代文人还是现代读者,都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定。
如需进一步探讨“臣心如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或与其他成语的对比分析,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