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是谁】“不耻下问”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虽然这句话并非直接提到“不耻下问”,但“不耻下问”的出处一般被认为是孔子的弟子子贡。在《论语·公冶长》中,子贡曾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这体现出他谦虚好学的态度,而“不耻下问”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不耻下问”指的是一个人不以向地位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是一种谦逊和求知的态度。这一品质在古代被视为君子的重要美德,尤其在儒家思想中被高度重视。
“不耻下问”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体系中,尤其是子贡。他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虚心请教、不耻下问的精神,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该成语强调的是一个人在面对知识时应保持开放和谦逊的态度,不因对方身份或地位而拒绝提问。
表格:不耻下问相关资料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耻下问 |
出处 | 《论语·公冶长》(虽未直接出现,但与孔子及其弟子思想相关) |
意思 | 不以向地位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
相关人物 | 子贡(孔子弟子,体现谦逊好学的精神) |
哲学背景 |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好学、谦逊 |
现代意义 | 鼓励人们保持开放心态,勇于学习,不因身份差异而自满 |
用法 | 多用于表扬他人虚心求教的态度 |
通过了解“不耻下问”的来源和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谦虚好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