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不耻下问”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后来在《论语·为政》中提到:“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虽然“不耻下问”并未直接出现在《论语》原文中,但其含义源于孔子提倡的学习态度。
一、成语解释
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它强调的是一种谦虚好学、虚心求教的态度,即使对方身份较低或知识较少,也不觉得羞耻,而是积极寻求帮助和学习。
二、来源与演变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虽未见于《论语》原文,但思想源自孔子倡导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 |
演变 | 后世逐渐形成“不耻下问”这一成语,广泛用于形容人谦逊、好学的精神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褒义,形容一个人有求知欲,不因身份差异而拒绝请教 |
三、适用场景
场景 | 说明 |
学习中 | 面对不懂的问题,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 |
工作中 | 向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问题,提升专业能力 |
生活中 | 对陌生领域保持开放心态,愿意向他人学习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虚心求教、不骄不躁、勤学好问 |
反义词 | 好高骛远、自以为是、骄傲自满 |
五、使用建议
- 适合场合:鼓励学习、团队合作、个人成长等正面语境。
- 避免误用:不要用于贬义或讽刺他人,否则可能造成误解。
- 搭配词语:常与“精神”、“态度”、“品质”等词搭配使用。
六、总结
“不耻下问”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学习态度,体现了谦逊与进取的精神。它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也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知识环境,保持“不耻下问”的精神尤为重要。
总结要点 | 内容 |
含义 | 不以向地位、学识较低的人请教为耻 |
来源 | 源自孔子提倡的谦虚学习精神 |
适用 | 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求知行为 |
价值 | 体现谦逊、好学、进取的品格 |
建议 | 鼓励积极请教,避免盲目自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