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崩瓦解出处于哪里】“土崩瓦解”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事物或组织在短时间内迅速崩溃、彻底失败的状态。许多人对这个成语的出处并不清楚,因此常常会问:“土崩瓦解出处于哪里?”
一、
“土崩瓦解”最早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文为:“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书坑儒,以重刑辟,而天下多怨。”虽然这段话中并未直接出现“土崩瓦解”,但后人根据历史背景和语义发展,将这一成语用于描述秦朝迅速灭亡的情景。
后来,在《汉书·贾谊传》中,出现了更为明确的表述:“夫秦之初灭,天下土崩瓦解。”这表明“土崩瓦解”作为成语,逐渐被固定下来,并广泛用于描述国家、政权或组织的崩溃状态。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土崩瓦解 |
出处 | 《汉书·贾谊传》 |
原文引用 | “夫秦之初灭,天下土崩瓦解。” |
含义 | 形容事物或组织迅速崩溃、彻底失败 |
历史背景 | 秦朝灭亡时的社会动荡与政权崩溃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国家、组织、制度等的迅速崩溃 |
发展过程 | 最初见于《史记》,后在《汉书》中正式使用并流传 |
三、结语
“土崩瓦解”虽是后人总结出来的成语,但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深厚,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政权稳定性的关注。了解成语的出处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其含义,也能更好地把握其在现代语言中的应用。通过查阅古籍资料,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成语的发展脉络,从而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