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文言文意思】“僭”是一个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字,其含义丰富,多用于描述越礼、不守本分的行为。在古代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的背景下,“僭”常与“礼”相对,表示对身份、地位或权力的超越。本文将从“僭”的基本含义出发,结合具体文言文献中的用法,总结其意义及常见搭配。
一、基本含义总结
字 | 拼音 | 基本含义 | 用法举例 | 文言出处 |
僭 | jiàn | 越礼;超越本分 | 僭越、僭位 | 《左传》、《论语》等 |
“僭”字的核心含义是“越礼”,即行为或身份超越了应有的界限。它常用于描述君臣关系中臣子逾越君主、百姓僭越贵族,或在礼仪、制度上违反常规的行为。
二、常见用法解析
1. 僭越
- 含义:超越本分,不守规矩。
- 示例:诸侯僭越天子之礼,不合礼制。
-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诸侯僭越,礼崩乐坏。”
2. 僭位
- 含义:非法占据君王之位。
- 示例:弑君篡位者,谓之僭位。
-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实为僭位。”
3. 僭称
- 含义:冒用尊号或称号。
- 示例:小人僭称天子,扰乱朝纲。
- 出处:《汉书·王莽传》:“莽僭号称帝,天下大乱。”
4. 僭妄
- 含义:狂妄无礼,越轨行事。
- 示例:此人僭妄无度,终遭贬斥。
- 出处:《后汉书·王符传》:“士人僭妄,不可轻信。”
三、文言文中“僭”的使用特点
- 多用于政治和礼仪领域:如“僭越”、“僭位”等,常涉及权力斗争或礼制破坏。
- 带有强烈的道德批判色彩:古人视“僭”为不敬、不忠、不义的表现,往往予以谴责。
- 与“礼”形成对立:在儒家思想中,“僭”是对“礼”的违背,故常被强调“守礼”。
四、现代汉语中的引申义
在现代汉语中,“僭”虽不再常用,但仍有保留,如:
- 僭主:指通过非正当手段取得政权的人。
- 僭越:仍用于形容越权或不合规矩的行为。
五、总结
“僭”在文言文中主要表示“越礼、越分”,常用于描述政治或礼仪上的失当行为。其用法多样,涵盖“僭越”、“僭位”、“僭称”等,均带有明显的道德批判意味。理解“僭”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古文中的礼制观念与政治伦理。
表:文言文中“僭”的常见用法汇总
词组 | 含义 | 举例 | 出处 |
僭越 | 越礼、越分 | 诸侯僭越天子之礼 | 《左传》 |
僭位 | 非法登基 | 项羽僭位为霸王 | 《史记》 |
僭称 | 冒用尊号 | 小人僭称天子 | 《汉书》 |
僭妄 | 狂妄无礼 | 士人僭妄 | 《后汉书》 |
如需进一步探讨“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可参考相关古籍或学术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