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怙恶不悛的意思】“怙恶不悛”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那些明知自己犯了错误,却仍然坚持不改,甚至变本加厉的人。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常用来批评那些不愿悔改、继续作恶的行为。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以下是对“怙恶不悛”的总结与分析:
一、词语解析
词语 | 怙恶不悛 |
拼音 | hù è bù quān |
含义 | 指人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
出处 | 《左传·隐公六年》:“怙乱不悛,莫可测也。”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或组织行为恶劣,屡教不改。 |
近义词 | 坚持错误、执迷不悟、死不悔改 |
反义词 | 改过自新、悔过自新、幡然悔悟 |
二、词语详解
“怙”意为依靠、凭借;“恶”指坏事、罪恶;“悛”意为悔改。合起来,“怙恶不悛”就是“依靠罪恶而不悔改”。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个人在明知错误的情况下,仍然固执己见,拒绝改正,甚至继续做坏事。
它多用于对人的批评,尤其适用于那些屡次犯错却毫无悔意的人。例如,在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中,如果某人长期违法乱纪,且拒不认错,就可以用“怙恶不悛”来形容。
三、使用场景示例
1. 政治领域:
“该官员长期贪污受贿,虽被调查仍怙恶不悛,最终被依法严惩。”
2. 教育领域:
“学生屡次违反校规,老师多次劝导无效,最后只能认定其怙恶不悛。”
3. 文学作品:
“小说中的反派角色始终怙恶不悛,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四、总结
“怙恶不悛”是一个具有强烈批判意味的成语,常用于描述那些明知错误却不愿改正的人或行为。它不仅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不满,也提醒人们要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避免走上更深的歧途。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含义和使用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