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艾同焚历史典故】“兰艾同焚”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于形容好人与坏人一同受害,或正邪不分、善恶不辨而遭到同样命运的现象。这一典故最早出自《左传》和《战国策》,后在历代文人作品中被广泛引用。
一、典故来源
“兰艾同焚”中的“兰”指香草,象征高洁之人;“艾”则为臭草,比喻奸佞之徒。其本意是说,当大火焚烧时,兰草与艾草都会被烧毁,寓意好人与坏人都可能因同样的灾难而受害,无法区分。
该典故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曾有类似表述:“兰艾同焚,贤愚共尽。”意思就是说,无论好坏,最终都可能一同毁灭。
二、历史背景
“兰艾同焚”常用来批评政治腐败、社会混乱时期,好人因环境恶劣而受牵连,甚至被冤枉致死。例如,在战国时期,许多忠臣因谗言被误杀,而奸佞之徒却得以保全,这种现象便可以用“兰艾同焚”来形容。
此外,在汉代、唐代等历史阶段,也多次出现类似事件,如韩信、李斯等人因政治斗争而被害,而小人却未受到应有的惩罚,这也可以视为“兰艾同焚”的现实写照。
三、文化影响
“兰艾同焚”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成为文学、艺术和哲学中的重要意象。它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也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在古代诗词中,如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常用此典故来抒发对时局的不满与忧国情怀。在现代,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常用于描述社会中好人被误伤、坏人得势的现象。
项目 | 内容 |
典故名称 | 兰艾同焚 |
出处 | 《左传》《战国策》 |
含义 | 好人与坏人一同受害,善恶不分 |
比喻 | 正邪不分、好人受害、社会不公 |
历史背景 | 战国、汉、唐等朝代的政治斗争 |
文化影响 | 文学、哲学、现实批判 |
现代应用 | 描述好人被误伤、社会不公现象 |
综上所述,“兰艾同焚”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现象反映。它提醒人们关注公平与正义,珍惜良善之人,警惕奸佞之徒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