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瞠目结舌成语解释】“瞠目结舌”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形容人因惊讶、恐惧或震惊而说不出话来,表情呆滞。这个成语常用于描写人在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时的反应,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色彩。
成语详解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瞠目结舌 |
拼音 | chēng mù jié shé |
释义 | 形容因惊讶、恐惧或震惊而说不出话来,表情呆滞。 |
出处 | 出自《后汉书·王符传》:“人见其临大难而不惧,始知其勇也;见其临大利而不贪,始知其廉也。”虽非直接出自此句,但“瞠目结舌”的形象在古代文学中常见。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补语;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中。 |
近义词 | 目瞪口呆、惊愕失色、哑口无言 |
反义词 | 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泰然处之 |
例句 | 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顿时瞠目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 |
使用场景
“瞠目结舌”多用于以下几种情境:
1. 突发事件:如突然发生意外,让人措手不及。
2. 惊人事实:听到令人震惊的消息或看到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
3. 情绪冲击:因情绪波动过大,导致语言表达困难。
注意事项
- 此成语强调的是“表情”和“语言的停滞”,而非单纯的惊讶。
- 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与“目瞪口呆”等近义词混淆。
- 可以根据具体情境搭配其他词语,如“瞠目结舌地望着”、“瞠目结舌地说不出话”。
总结
“瞠目结舌”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能够准确表达人在面对强烈情绪冲击时的状态。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也帮助我们在写作或交流中更精准地传达情感。了解并恰当使用这类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