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出处】一、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来比喻在事业成功之后,曾经帮助自己取得胜利的人或工具被抛弃甚至遭到清算。这句话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该句最早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是司马迁对历史人物范蠡与文种命运的描述。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选择隐退,而文种则因未能及时引退而被赐死。这一典故反映了权力斗争中“功高震主”的危险性,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与现实。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句话的来源、含义及相关历史背景,以下以表格形式进行整理。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原文出处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
| 作者 | 司马迁 |
| 原句 |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 字面意思 | 飞鸟没有了,好的弓就被收藏起来;狡猾的兔子死了,猎狗就被烹煮了。 |
| 引申含义 | 比喻功成之后,原本有用的助手或工具被抛弃或消灭。 |
| 历史背景 | 出自越王勾践复国后,范蠡与文种的命运对比。 |
| 相关人物 | 范蠡、文种、越王勾践 |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政治、职场、商业等场合中“功成身退”与“功高不赏”的现象。 |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文学、演讲、分析历史事件时,强调“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重要性。 |
三、结语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不仅是古代历史的缩影,更是对人性与权力关系的深刻反思。它提醒人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也要懂得进退有度,避免陷入“功高震主”的困境。通过了解其出处与内涵,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借鉴经验,提升自身的智慧与判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