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呜狗盗是什么意思】“鸡呜狗盗”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品低劣、行为卑微、没有志向或出息的人。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典故,最初并非贬义,但后来逐渐演变为带有讽刺意味的说法。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鸡呜狗盗 |
拼音 | jī wū gǒu dào |
出处 |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提到的“鸡鸣狗盗”之徒 |
含义 | 原指小偷小摸、卑微无能之人;现多用于讽刺没有志向、不思进取的人 |
用法 | 多作谓语、宾语,用于贬义 |
近义词 | 无能之辈、鼠窃狗偷、宵小之徒 |
反义词 | 豪杰之士、栋梁之才、有志之士 |
二、出处与演变
“鸡呜狗盗”最早见于《史记·孟尝君列传》,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中,有人擅长“鸡鸣”和“狗盗”,即在夜里模仿鸡叫骗开城门,或潜入敌营偷取东西。这些行为虽然帮助了孟尝君脱险,但因手段卑微,后世便将“鸡呜狗盗”引申为对卑微、无能之人的讥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失去了原本的褒义色彩,转而成为一种带有强烈贬义的表达方式。
三、使用场景
场景 | 示例 |
批评他人 | “他整天无所事事,真是个鸡呜狗盗之徒。” |
自我反思 | “我不该只顾眼前利益,做个鸡呜狗盗的人。” |
文学作品 | 在小说或历史剧中,常用此词形容反派角色或无能之辈 |
四、总结
“鸡呜狗盗”原意是指一些技艺不高、行为卑微的小人物,后来被引申为对缺乏志向、道德低下者的讽刺。在现代汉语中,它更多地用于批评那些没有追求、只图私利的人。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伤他人。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历史典故,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