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句的几种形式及例句】在古汉语中,判断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式,用于表达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判断关系。与现代汉语不同,古汉语中的判断句往往不使用“是”字来连接主语和谓语,而是通过其他词语或结构来表示判断。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判断句形式及其例句。
一、直接用“者”“也”表判断
这是最典型的判断句形式,常用于文言文中,用来强调主语的身份或性质。
形式 | 说明 | 例句 |
A者,B也 | “者”表提顿,“也”表判断 |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A者,B | “者”表提顿,“B”为谓语 | 陈涉者,阳城人也。 |
A,B也 | 主语+“也”表判断 | 樊哙者,沛人也。 |
二、用“乃”“则”“即”等副词表判断
这些副词可以加强判断语气,常用于表达肯定或强调。
形式 | 说明 | 例句 |
A,乃B | “乃”表示“是” | 此乃吾之过也。 |
A,即B | “即”表示“就是” | 此即子房也。 |
A,则B | “则”表示“就是” | 吾则不能也。 |
三、用“为”“是”表判断(部分情况下)
虽然“是”在古汉语中较少用于判断句,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表示判断,尤其是与“为”搭配时。
形式 | 说明 | 例句 |
A,为B | “为”表示“是” | 余为伯劳,君为鸿鹄。 |
A,是B | “是”表示“是” |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四、用动词或名词直接作谓语
有些判断句不借助任何判断词,仅通过主语和谓语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表达判断。
形式 | 说明 | 例句 |
A,B | 主语+谓语 | 孔子,圣人也。 |
A,B也 | 主语+谓语+“也” | 诸葛亮,忠臣也。 |
五、省略判断词的判断句
有时为了简洁,判断句中省略了“也”“者”等判断词,但根据上下文仍可理解为判断句。
形式 | 说明 | 例句 |
A,B | 省略“也” | 项羽,籍也。 |
A,B也 | 省略“者” | 韩信,人杰也。 |
总结:
判断句在古汉语中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者”“也”、“乃”“则”“即”等词来表达判断关系,也有直接以主谓结构构成的判断句。掌握这些形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判断句形式 | 典型例子 | 说明 |
A者,B也 |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表示身份或属性 |
A,B也 | 诸葛亮,忠臣也 | 强调主语性质 |
A,乃B | 此乃吾之过也 | 表示“是” |
A,为B | 余为伯劳,君为鸿鹄 | 表示“是” |
A,B | 孔子,圣人也 | 简洁判断句 |
通过以上分类和例句,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古汉语中判断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