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衣敝衣原文及翻译】《曾子衣敝衣》是古代儒家经典中的一则故事,出自《孔子家语》或《说苑》,讲述了曾子在贫困中依然坚持操守、不为外物所动的高尚品格。以下是对该篇原文的整理与翻译,并以表格形式进行总结。
一、原文
> 曾子衣敝衣以耕,其妻织布。一日,其妻曰:“吾闻夫子之德,贤者也,今衣敝衣而耕,岂非贫乎?”
> 曾子曰:“吾闻君子之学,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若人之贫,非吾所忧也。吾惟志于道,不以利为心。”
> 其妻曰:“然则何以为生?”
> 曾子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足以自养,何必求富?”
> 其妻曰:“然则吾亦愿从子学。”
> 曾子曰:“善。”
二、翻译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田里耕作,他的妻子在织布。有一天,妻子对他说:“我听说您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如今穿着破衣服去耕田,难道不是因为贫穷吗?”
曾子回答说:“我听说君子学习是为了追求道义,而不是为了逃避贫穷。如果一个人贫穷,这并不是我所忧虑的。我只关心是否能践行道义,而不把利益放在心上。”
妻子问:“那你们靠什么来维持生活呢?”
曾子说:“我有田地可以耕种,有书籍可以阅读,足够自己养活自己,何必追求富贵呢?”
妻子说:“既然这样,我也愿意跟随您一起学习。”
曾子说:“很好。”
三、(表格)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孔子家语》或《说苑》 |
人物 | 曾子、曾子妻 |
背景 | 曾子生活贫困,仍坚持修身治学 |
主要情节 | 妻子质疑曾子的贫穷,曾子强调志于道、不以贫为忧 |
核心思想 | 君子应以道德修养为重,不因物质匮乏而动摇信念 |
教育意义 | 强调精神追求高于物质享受,体现儒家“安贫乐道”的理念 |
四、结语
《曾子衣敝衣》虽短,却深刻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安贫乐道”的精神内核。曾子在困顿中不改其志,不仅展现了个人的高洁品格,也为后人树立了修身立德的典范。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