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质而白章的解释】“黑质而白章”出自《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中,“黑质而白章”并非原文直接出现,而是后人对文中意象的引申与解读。
在古代文学中,“黑质”常象征质地、本质;“白章”则代表纹饰、文采。因此,“黑质而白章”可理解为:内在品质(黑质)与外在表现(白章)相辅相成,内外兼修,体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黑质而白章”是对事物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关系的一种形象化表达。它强调了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不仅要有扎实的内在基础,还要有得体的外在表现。这种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为重要,尤其体现在文学、艺术、道德修养等方面。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非《诗经》原文,属后人引申解读 |
含义 | 内在本质(黑质)与外在表现(白章)的结合 |
象征意义 | 黑质:本质、质地;白章:纹饰、文采 |
文化背景 |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外兼修”的思想 |
应用领域 | 文学、艺术、道德修养、个人品德等 |
现代意义 | 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的平衡 |
通过“黑质而白章”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人对人格、艺术、文化等方面的追求,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注重内在与外在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