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甄选问答 >

刍荛的意思是什么

2025-07-15 18:55:09

问题描述:

刍荛的意思是什么,有没有大佬愿意带带我?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5 18:55:09

刍荛的意思是什么】“刍荛”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古代文献或文言文中,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特定含义。它在不同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解释,但总体上多与草木、平民、意见等有关。以下是对“刍荛”的详细总结。

一、基本释义

词语 含义
刍荛 原意为割草砍柴的人,引申为普通百姓或地位低下之人;也指微小的意见或建议

二、词源与用法

“刍荛”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古籍,常用来表示普通人或下层人民的言论。古人有“刍荛之言”一说,意指普通人的意见虽微不足道,但也值得听取。

- 出处举例:

- 《尚书·大禹谟》:“予(我)闻曰:‘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此处虽无“刍荛”,但“庶民”之意相近。

- 《左传·宣公十五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恶不生。”——强调言语的重要性,虽未直接使用“刍荛”,但精神相通。

三、引申意义

1. 指代平民或低阶层人士

- 在古代,士大夫常以“刍荛”自谦,表示自己并非高官显贵,而是来自民间。

- 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虽未用“刍荛”,但表达类似情感。

2. 比喻微小的建议或意见

- “刍荛之言”常被用来形容虽然微小但可能有价值的建议,类似于“献芹”或“进言”。

- 例如:“愿陛下采刍荛之言,以广视听。”——意为希望皇帝采纳普通人的意见。

3. 象征谦逊与包容

- 古人常以“刍荛”自比,表示对他人意见的尊重,体现儒家思想中的“虚心纳谏”。

四、现代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刍荛”已较少使用,但在文学、历史研究或正式文章中仍可见其身影。有时也被用作一种文雅的表达方式,表示对他人意见的重视。

- 例句:

- “虽为刍荛之见,亦不可轻视。”

- “君王当广开言路,勿拒刍荛之言。”

五、总结

“刍荛”一词源自古代,原指砍柴割草之人,后引申为普通百姓或微小的意见。在古代文献中,常用于表达谦逊、尊重他人意见的态度。尽管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在文学和历史语境中仍具重要意义。

项目 内容
词义 割草砍柴之人;普通百姓;微小意见
出处 《诗经》《尚书》《左传》等
引申义 自谦、尊重他人意见、包容
现代用法 较少使用,常见于文学或历史语境
例句 “刍荛之言,不可轻视。”

如需进一步了解“刍荛”在具体古文中的用法,可结合具体篇章进行深入分析。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