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征博引的意思】“旁征博引”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在论述或写作中广泛引用各种资料、典故、文献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内容更加丰富、有说服力。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度和引用的多样性,体现了作者对材料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
一、成语释义
| 词语 | 含义 |
| 旁征 | 广泛地引用、征引 |
| 博引 | 广泛地引用多种资料、典籍 |
| 旁征博引 | 在论述中广泛引用各种资料、典故,以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
二、出处与用法
| 内容 | 说明 |
| 出处 | 最早见于清代学者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旁征博引,以明其义。”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尤其在学术论文、议论文、演讲稿中常见 |
| 语气 | 中性偏褒义,表示内容丰富、论据充分 |
| 常见搭配 | “旁征博引,论证充分”、“文章旁征博引,令人信服”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型 | 词语 |
| 近义词 | 引经据典、引古证今、博学多才、才高八斗 |
| 反义词 | 空洞无物、言之无物、寡闻少识、言不及义 |
四、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示例 |
| 学术写作 | 在写历史论文时,作者旁征博引,引用大量史料和前人研究成果。 |
| 演讲辩论 | 辩手在辩论中旁征博引,引用名人名言和数据,增强说服力。 |
| 文艺评论 | 评论家在分析一部小说时,旁征博引,结合文学理论进行深入解读。 |
五、注意事项
| 注意点 | 说明 |
| 避免堆砌 | 虽然要广泛引用,但不应为了“旁征博引”而堆砌无关资料 |
| 逻辑清晰 | 引用应服务于主题,避免偏离中心 |
| 注重准确性 | 引用的资料必须真实可靠,不能随意捏造 |
| 适度为佳 | 过度引用可能显得啰嗦,影响文章流畅性 |
六、总结
“旁征博引”是表达内容丰富、论证有力的重要方式,适用于需要增强说服力和权威性的场合。然而,使用时需注意引用的合理性与逻辑性,避免流于形式。掌握这一表达方式,有助于提升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