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业不偏安的原文及翻译】“王业不偏安”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北伐前写给刘禅的一篇表文。这句话表达了诸葛亮对国家大业的坚定信念,强调了不能只求暂时安定,而应积极进取、完成统一大业的决心。
一、原文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王业不偏安,忠臣不事二君。”
二、翻译
- “王业不偏安”:国家的大业不能只停留在局部的安定状态,必须要有远大的目标和进取的精神。
- “忠臣不事二君”:忠诚的臣子不会侍奉两个君主,表示对君主的忠心不二。
三、总结与表格对比
中文原文 | 翻译解释 |
王业不偏安 | 国家的大业不能只停留在局部的安定状态,必须要有远大的目标和进取的精神。 |
忠臣不事二君 | 忠诚的臣子不会侍奉两个君主,表示对君主的忠心不二。 |
四、背景与意义
“王业不偏安”这句话体现了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深知当时天下三分,局势动荡,若只图一时安稳,便无法实现匡扶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因此,他在《后出师表》中反复强调北伐的重要性,表达自己誓死效忠的决心。
此外,“忠臣不事二君”也反映了古代士人对忠义的高度重视,强调臣子对君主的忠诚不可动摇,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强烈的道德约束力。
五、结语
“王业不偏安”不仅是诸葛亮个人政治理念的体现,更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的重要象征。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不应满足于现状,而应勇于担当、奋发图强,为实现更大的理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