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言何益翻译全文】一、
“多言何益”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为:“子张问曰:‘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少说多做”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只是善于言辞、夸夸其谈,而不注重实际行动和品德修养,那么这种“多言”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成就或尊重。
二、翻译与解析
原文 | 翻译 | 解析 |
子张问曰:“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 子张问孔子:“一个士人要怎样才能称得上通达呢?” | 子张询问如何成为真正有见识、有作为的人。 |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 孔子反问:“你说的‘达’是指什么呢?” | 孔子想了解子张对“达”的理解。 |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 子张回答:“在国家里一定有名声,在家族中也一定有名声。” | 子张认为“达”就是有名气、被众人所知。 |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 孔子说:“这是名声,并不是真正的通达。” | 孔子指出“名望”不等于“通达”,强调内在修养。 |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 真正的通达之人,应该品质正直,爱好道义,能观察言语和脸色,考虑问题时能谦逊待人。 | 孔子提出“达”的标准,重在德行与智慧。 |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 在国家中必定通达,在家族中也必定通达。 | 真正的通达之人,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得到认可。 |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孔子说:“君子应说话谨慎,行动敏捷。” | 强调“少言多行”的做人态度。 |
三、总结
“多言何益”这句话虽未直接出现在《论语》中,但其精神内涵与孔子“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思想高度一致。它提醒我们,过多的言语并不一定带来价值,反而可能掩盖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真正的智慧和能力,往往体现在做事的踏实与坚持上。
四、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论语·公冶长》 |
核心观点 | 少言多行,注重实践与德行 |
翻译重点 | “多言何益”意指“多说有何好处” |
孔子主张 | 君子应慎言敏行 |
实际应用 | 鼓励人们减少空谈,注重实际行动 |
文化意义 | 体现儒家重视德行与务实的价值观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多言何益”不仅是一句警句,更是对现代社会中浮躁风气的一种深刻反思。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回归到“言出必行”的本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