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通假字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所谓通假字,是指在书写或口语中,由于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临时借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古籍、诗词、文言文中非常普遍,理解通假字有助于更好地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
通假字的使用,往往是因为当时文字系统尚未完全统一,或者是为了表达上的便利。有些通假字后来被固定为规范用字,而有些则逐渐被淘汰。掌握常见的通假字,对于学习文言文、理解古文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通假字总结
以下是一些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通假字及其对应的本字,并附上简要解释:
通假字 | 本字 | 释义 | 出处/例句 |
说 | 悦 | 高兴 |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
无 | 毋 | 不要 | 《左传·宣公二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吾谁与归?” |
早 | 晨 | 清晨 |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早”通“晨”) |
反 | 返 | 返回 | 《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反”通“返”) |
赴 | 仆 | 倒下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赴”通“仆”) |
矢 | 逝 | 去、往 |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矢”通“逝”) |
知 | 智 | 智慧 | 《论语·为政》:“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通“智”) |
具 | 俱 | 都 | 《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具”通“俱”) |
弦 | 玄 | 黑色 | 《礼记·玉藻》:“玄衣纁裳。”(“弦”通“玄”) |
信 | 伸 | 伸展 |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信”通“伸”) |
二、通假字的识别技巧
1. 音同或音近:这是最常见的通假方式,如“说”与“悦”、“反”与“返”。
2. 形近字:有些字因形体相似而被误用,如“莫”与“暮”。
3. 意义相关:有时两个字虽然音不同,但意义相近,也会形成通假关系。
4. 上下文推断:通过上下文的意思,可以推测出某个字是否为通假字。
三、学习建议
- 多读古文,积累语感。
- 善用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通假字辨析》等。
- 注意古今字的区别,避免混淆。
- 在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字,可尝试查证是否为通假字。
掌握通假字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一步,它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还能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中的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