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臼之交概括关于杵臼之交概括】一、
“杵臼之交”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用来形容朋友之间情谊深厚、不计身份地位的真诚友谊。这个典故最早见于《后汉书·王充传》,讲述的是东汉时期的王充与他的朋友张仲景之间的故事。
王充出身贫寒,而张仲景则家境富裕。尽管两人社会地位悬殊,但两人志同道合,经常一起探讨学问、交流思想。张仲景不仅在经济上帮助王充,更在精神上给予他极大的支持和鼓励。这种超越物质条件、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的友情,被称为“杵臼之交”。
“杵臼”原本是指捣米用的工具,象征着平凡、朴实的生活用品。将这种朴素的工具与“交”结合,寓意真正的友情并不需要华丽的外表或高贵的身份,而是源于内心的真诚与默契。
这一成语常用于赞美那些不因贫富贵贱而改变的情谊,强调友情中“心”的重要性,而非外在条件。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杵臼之交 |
出处 | 《后汉书·王充传》 |
含义 | 指朋友之间情谊深厚、不计身份地位的真诚友谊 |
典故来源 | 王充与张仲景的故事 |
背景 | 王充贫寒,张仲景富裕,但二人志同道合,互相扶持 |
核心含义 | 友情应建立在真诚与理解之上,不受贫富贵贱影响 |
使用场景 | 赞美真挚友情,强调心灵契合的重要性 |
文化意义 | 体现古代对友情的重视,倡导平等与真诚的人际关系 |
三、结语
“杵臼之交”不仅是对友情的一种美好描述,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真诚、平等、互助价值的推崇。在现代社会,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杵臼之交”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交友时应更加注重心灵的契合,而非外在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