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形毕露意思】“原形毕露”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事物在某种情况下暴露了真实面貌,尤其是那些隐藏的缺点、错误或本质。这个成语多用于批评或讽刺,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以下是对“原形毕露”这一成语的详细解析,包括其含义、出处、用法及例句等内容。
一、
“原形毕露”出自古代文学作品,原意是指原本的形状完全显露出来,后来引申为人的真面目、真实性格或行为被揭露。它常用于形容人在特定情境下,因某些原因而无法再掩饰自己的行为或本质。这个成语多用于负面语境,强调的是“伪装”与“真实”的对比。
该成语结构简单,使用广泛,适用于各种场合,尤其在新闻报道、评论文章和日常交流中较为常见。
二、表格形式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原形毕露 |
拼音 | yuán xíng bì lù |
出处 | 《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均有类似表达,现代常用此成语 |
含义 | 指原本的形态或真实面貌完全暴露出来,多用于揭示人的本质或行为 |
用法 | 作谓语、宾语,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中 |
语法结构 | 主谓结构(原形 + 毕露) |
近义词 | 真相大白、暴露无遗、显形、现出原形 |
反义词 | 藏头露尾、隐忍不发、保持低调 |
使用场景 | 批评、讽刺、揭露真相、描述人物转变等 |
例句 | 他在关键时刻暴露了自私的本质,真是原形毕露。 |
适用对象 | 多用于人或事物的真实状态被揭示 |
情感色彩 | 带有贬义,强调暴露的负面性 |
三、结语
“原形毕露”作为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在实际生活中起到了警示和反思的作用。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观点,避免误解或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