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全文翻译】一、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是《孟子》一书中的一篇重要篇章,记载了齐宣王与孟子在雪宫的对话。通过这次对话,孟子提出了“仁政”思想的核心理念,并以具体例子说明君主应如何施行仁政、关爱百姓。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体现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
本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齐宣王询问孟子关于国家治理的问题;
- 孟子提出“仁政”思想,并举例说明;
- 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施以恩惠;
- 通过对比“与民同乐”与“独乐”,强调统治者的道德责任。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 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 |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 齐宣王问:“贤人也有这样的快乐吗?” |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父子不得,则非其父矣;兄弟不得,则非其兄矣。夫不得者,非其上也,非也。” |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责怪他们的君主。如果得不到而责怪君主,这是不对的。如果父子之间得不到亲情,就责怪父亲;兄弟之间得不到情谊,就责怪兄长。得不到而责怪君主,这是不对的。”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虑为忧虑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虑为忧虑。把天下人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把天下人的忧虑当作自己的忧虑,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还没有过。” |
“今王四猎于此,民皆闻之,以为吾君好兽,甚于好民。” | “现在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说后,认为我们的君主喜欢打猎胜过喜欢百姓。” |
“王曰:‘否,吾何好?’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曰:‘吾,老而不智。’” | 齐宣王说:“不是,我有什么爱好呢?”孟子说:“大王最大的欲望,可以听听吗?”齐宣王说:“我年老而没有智慧。” |
“王曰:‘吾欲得贤人而用之。’” | 齐宣王说:“我想得到贤人来任用。” |
“孟子曰:‘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 孟子说:“贤人和百姓一起耕种而获得食物,吃饭后处理政务。” |
“今也,王曰:‘吾何好?’曰:‘吾好色。’” | 现在大王说:“我有什么爱好?”孟子说:“我喜欢美色。” |
“王曰:‘否,吾何好?’曰:‘吾好声。’” | 齐宣王说:“不是,我有什么爱好?”孟子说:“我喜欢音乐。” |
“王曰:‘否,吾何好?’曰:‘吾好利。’” | 齐宣王说:“不是,我有什么爱好?”孟子说:“我喜欢钱财。” |
“王曰:‘否,吾何好?’曰:‘吾好勇。’” | 齐宣王说:“不是,我有什么爱好?”孟子说:“我喜欢勇敢。” |
“王曰:‘然,寡人非好勇也。’” | 齐宣王说:“是的,我不是喜欢勇敢。” |
“孟子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好利也。’” | 孟子说:“大王不要奇怪百姓认为您喜欢钱财。” |
三、总结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展现了儒家“仁政”思想的核心内容。孟子强调,统治者应当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生活与情感,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他也指出,若统治者只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疾苦,最终将失去民心,无法实现真正的王道。
这一篇不仅是对古代政治哲学的深刻阐述,也为现代领导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真正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支持与信任,而非单纯的威权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