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血刃是什么意思】“兵不血刃”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闻之,曰:‘此真吾所欲得也。’遂与楚战于城濮,楚师败绩,晋师不血刃而胜。”原意是指战争中没有流血,即不经过激烈战斗就取得胜利。现在多用来形容在不使用武力或少用武力的情况下,顺利达成目的。
“兵不血刃”强调的是以最小的代价或无需流血牺牲的方式取得成功。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军事、政治、商业等领域的策略性胜利,体现智慧和谋略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战术上的成功,更是一种对和平与效率的追求。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兵不血刃 |
拼音 | bīng bù xuè rèn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原意 | 战争中没有流血,即不经过激烈战斗就取得胜利 |
现代含义 | 不使用武力或少用武力,顺利达成目的 |
使用场景 | 军事、政治、商业等领域中的策略性胜利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常用于书面语 |
近义词 | 不战而胜、兵不厌诈 |
反义词 | 血流成河、惨烈战斗 |
示例 | 他通过谈判,兵不血刃地解决了这场冲突。 |
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可以清晰理解“兵不血刃”的含义及其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这一成语不仅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现实生活中智慧取胜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