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成语介绍】“人琴俱亡”是一个源自古代典故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与悲痛之情。这个成语不仅富有文学色彩,也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内涵。
成语来源
“人琴俱亡”出自《世说新语·伤逝》篇,讲述的是东晋时期名士王子猷(王徽之)得知其弟王献之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亲自前往灵堂,抚琴而哭,最终因哀伤过度而死的故事。成语“人琴俱亡”即由此而来,意指人和琴一同消逝,象征着一种至深的悲伤与无法挽回的失去。
成语释义
| 词语 | 含义 |
| 人 | 指代逝去的亲人或挚友 |
| 琴 | 古代文人常以琴为伴,象征高雅、情感 |
| 俱亡 | 一同消逝,表示彻底的失去 |
使用场景
“人琴俱亡”多用于描写对亲人或好友的深切哀悼,尤其是在表达无法挽回的失落感时使用。它常出现在诗词、散文以及文学作品中,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用法示例
- “他听到好友去世的消息,顿时人琴俱亡,久久不能自已。”
- “老画家在妻子去世后,再也没有弹过那把心爱的古琴,仿佛人琴俱亡。”
文化意义
这一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也反映了他们对情感的重视与珍视。在传统文化中,“琴”不仅是乐器,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的方式。“人琴俱亡”因此也成为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表达方式。
总结
“人琴俱亡”是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成语,源于古代文人对亲友离世的深切哀思。它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情感与生命的深刻理解。在现代语言中,虽然不常用,但其文化价值和文学意义依然不可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