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翻译】一、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出自《汉书·苏武传》,是苏武在被匈奴囚禁多年后,面对劝降者时所表达的坚定信念。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违背气节、辜负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它体现了苏武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个人尊严的坚守。
本篇文章将对这句话进行逐字翻译,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其内涵与意义。
二、翻译与解析
| 原文 | 翻译 | 解析 | 
| 屈节 | 违背气节 | 指放弃自己的原则或信仰 | 
| 辱命 | 侮辱使命 | 指辜负国家赋予的责任 | 
| 虽生 | 即使活着 | 表示一种假设情况 | 
| 何面目 | 什么脸面 | 表达羞愧和自责的情绪 | 
| 以归汉 | 回到汉朝 | 指回到祖国 | 
整句翻译:
“如果我违背气节、辜负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
三、历史背景与人物介绍
这句话出自《汉书·苏武传》,讲述了西汉时期外交官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始终不屈服于匈奴的威逼利诱,最终得以返回汉朝的故事。
苏武在异国他乡受尽折磨,但他始终坚守气节,拒绝投降。他的行为不仅展现了个人的忠贞不渝,也代表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国家忠诚的价值观。
四、语义延伸与现实意义
1. 忠诚与气节
苏武的行为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国家的忠诚,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坚守原则、不为利益所动,都是值得推崇的品质。
2. 人格尊严
“何面目以归汉”不仅仅是对国家的忠诚,更是对自我人格的尊重。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尊严,即使活着,也是没有意义的。
3. 文化象征
苏武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忠臣的典范,影响深远。许多后世文人以此为题材创作诗词文章,表达对忠诚与气节的敬仰。
五、总结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是一句充满力量的话语,表达了苏武对国家的忠诚、对使命的坚持以及对人格尊严的重视。它不仅是历史中的一个经典片段,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通过对其字面意思与深层含义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对忠诚与气节的追求,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附: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句子出处 | 《汉书·苏武传》 | 
| 作者 | 班固 | 
| 出处背景 |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拒绝投降 | 
| 句子含义 | 若违背气节、辜负使命,即使活着,也不配回到汉朝 | 
| 主题思想 | 忠诚、气节、人格尊严 | 
| 现实意义 | 对现代人坚守原则、维护尊严的启示 | 
如需进一步探讨苏武故事的文学价值或历史影响,可继续阅读相关文献与研究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