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君子不食嗟来之食下句是什么】“君子不食嗟来之食”是一句出自《礼记·檀弓下》的古语,常用来形容有尊严的人不会接受带有侮辱性质的施舍。这句话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和文化内涵。
一、原文出处与含义
“君子不食嗟来之食”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文如下:
>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其后,有饿者,蒙袂辑履而至,黔敖与之食,曰:‘嗟!来食!’……于是,有饿者,蒙袂辑履而至,黔敖与之食,曰:‘嗟!来食!’……”
这段话讲的是一个关于尊严与施舍的故事。黔敖在路边设粥,对饥饿的人说:“嗟!来食!”意思是“喂,来吃吧”,语气中带着轻蔑。后来有人来吃饭,黔敖又说同样的话,结果那人拒绝了,表示宁可饿死也不接受这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由此引申出“君子不食嗟来之食”这句话,强调做人要有骨气,不能接受带有侮辱性质的恩惠。
二、下一句是什么?
根据《礼记·檀弓下》的原文,完整的句子是:
> “君子不食嗟来之食,况乞也乎?”
也就是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何况是乞求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连带有侮辱性质的施舍都不接受,更何况是低声下气地乞讨呢?这进一步强调了人格尊严的重要性。
三、总结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礼记·檀弓下》 |
| 原文 | “君子不食嗟来之食,况乞也乎?” |
| 含义 | 强调有尊严的人不接受带有侮辱性质的施舍 |
| 使用场景 | 用于教育或劝诫他人保持自尊、不卑躬屈膝 |
| 文化意义 | 体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仁”与“义” |
四、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君子不食嗟来之食”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外界施舍时,应保持独立人格和自尊心,避免因一时之需而丧失自我价值。同时,也鼓励人们在给予他人帮助时,应尊重对方的人格,避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施舍。
通过了解这一句古语的来源与含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个人修养与人际交往的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