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口铄金出处于哪里】“众口铄金”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众人异口同声地议论,足以使金属熔化,比喻舆论的力量极大,或谣言传播广泛,足以毁坏事物。那么,“众口铄金”这个成语究竟出自何处呢?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总结。
一、成语出处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众口铄金 |
拼音 | zhòng kǒu shuò jīn |
含义 | 言论的力量强大,足以破坏事物;也指谣言传播广泛,危害大。 |
出处 | 《国语·周语下》 |
原文 |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
解释 | 众人异口同声的言论可以熔化金属,多次的诽谤可以毁灭一个人。 |
二、详细解析
“众口铄金”最早见于《国语·周语下》,原文为:“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很多人一起说同一件事,即使是最坚硬的金属也能被熔化;而长期的诽谤和攻击,甚至可以让人丧命。这里的“铄金”原意是熔化金属,后来引申为舆论的力量巨大,能影响事实和人心。
在古代,这句成语常用于告诫人们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也不要轻易被群体意见所左右。它强调了语言的力量,尤其是集体言论对个人或事物的影响。
三、现代用法与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众口铄金”多用于描述社会舆论的强大影响力,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迅速,一句谣言可能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因此,这个成语也被用来提醒人们要理性看待舆论,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
此外,该成语也常用于文学作品、新闻评论中,以增强表达效果,突出某种现象的严重性。
四、结语
“众口铄金”虽源于古代典籍,但其内涵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不仅反映了语言的力量,也提醒我们在面对舆论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虚假信息所左右。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的出处或含义,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