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征博引的意思是什么】“旁征博引”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在论述或写作中广泛引用各种资料、文献或事例来支持观点。它强调的是内容的丰富性和论证的严密性。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旁征博引 |
拼音 | páng zhēng bó yǐn |
释义 | 广泛地引用各种资料、文献或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表示论据充分、内容详实。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其文辞之赡,足以旁征博引。”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文章、演讲或辩论中引用广泛,论证充分。 |
近义词 | 博古通今、引经据典、旁采博引 |
反义词 | 无中生有、空穴来风、言之无物 |
二、使用场景
“旁征博引”常用于以下几种场合:
场景 | 说明 |
学术论文 | 引用多篇文献、数据来支撑论点,增强说服力。 |
演讲稿 | 在演讲中引用名人名言、历史事件等,使内容更具权威性。 |
议论文写作 | 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深度,避免空洞无物。 |
教学讲解 | 教师在讲解时引用多个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 |
三、实际应用举例
1. 学术写作:
“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时,作者旁征博引,不仅引用了《诗经》《楚辞》,还参考了大量明清小说的评论资料。”
2. 新闻报道:
“记者为了核实某项政策的影响,旁征博引了多份政府文件和专家分析报告。”
3. 课堂讨论:
“老师在讲解‘文化自信’时,旁征博引了多个历史案例和现代实例,让同学们对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注意事项
- “旁征博引”虽强调引用广泛,但需注意引用的准确性与相关性,避免堆砌资料。
- 使用时应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不宜过度使用,以免显得啰嗦或不自然。
五、总结
“旁征博引”是一种强调广度与深度结合的表达方式,适用于需要严谨论证的场合。它不仅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还能提升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掌握这一成语的正确用法,有助于提高写作和表达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