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琮是什么意思】“琮”是一个汉字,常出现在古代玉器和文化语境中。它不仅是一种具体的物品,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对“琮”的详细解释。
一、
“琮”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玉器,形状为方柱形,中间有圆孔,多用于祭祀或礼器。在《周礼》中,“琮”被列为六种礼玉之一,象征着地,与“璧”相对,代表天。其形制古朴,寓意深远,在考古学和传统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此外,“琮”在现代语境中也偶尔用于人名或品牌名称,但主要仍以传统含义为主。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汉字 | 琮 |
拼音 | zōng |
部首 | 王(或玉) |
结构 | 左右结构 |
本义 | 古代玉器,方形中有圆孔 |
功能 | 礼器、祭祀用品 |
文化意义 | 象征地,与“璧”相对(象征天) |
出处 | 《周礼》等古代文献 |
现代用法 | 少见于日常,多用于人名或品牌 |
考古价值 | 重要文物,反映古代礼仪制度 |
三、延伸说明
“琮”作为古代礼器,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其形制与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到了周代,“琮”成为重要的礼器之一,常用于祭祀大地神灵,体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
在现代,虽然“琮”不再广泛使用,但它仍然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宗教和艺术的重要符号。许多博物馆中都收藏有精美的“琮”形玉器,成为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如需进一步了解“琮”的具体形制、出土情况或相关文化背景,可参考考古报告或专业古籍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