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逃之夭夭】“逃之夭夭”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物在遇到危险、压力或不愉快情况时迅速逃离的情景。这个成语不仅带有强烈的画面感,还常常带有一种诙谐或讽刺的意味。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逃 | 躲避、逃跑 |
之 | 的 |
夭夭 | 快速、迅速的样子 |
整体意思是:迅速逃跑,毫无顾忌地离开现场。通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对困难、尴尬、威胁等情况时,选择逃避的行为。
二、出处与用法
“逃之夭夭”最早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原意是形容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后世逐渐引申为“迅速逃离”的意思。
在现代汉语中,“逃之夭夭”多用于口语和文学作品中,带有较强的幽默感和调侃意味。例如:
- 面对老板的批评,他赶紧逃之夭夭。
- 看到警察来了,小偷逃之夭夭。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逃窜、逃跑、溜之大吉、落荒而逃 |
反义词 | 坚守、迎难而上、挺身而出 |
四、使用场景
场景 | 示例 |
日常生活 | 想吃火锅却怕辣,直接逃之夭夭。 |
文学作品 | 小说中描写敌人来袭时,主角逃之夭夭。 |
幽默表达 | 在考试中答不出题,干脆逃之夭夭。 |
五、注意事项
虽然“逃之夭夭”听起来轻松有趣,但在正式场合中使用需谨慎,以免显得不够严肃或缺乏责任感。在某些语境下,它也可能带有贬义,暗示逃避问题的态度。
总结:
“逃之夭夭”是一个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常用于描述快速逃离的行为。它既可以是调侃的语气,也可以是讽刺的表达,具体含义取决于上下文。了解它的来源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词汇。